關鍵詞:
收錄約1萬典故,50萬詞匯、2萬作家信息
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
《國語辭典》:沉吟  拼音:chén yín
1.遲疑、猶豫?!逗鬂h書。卷一三。隗囂公孫述列傳。隗囂》:「邯得書,沉吟十馀日,乃謝士眾,歸命洛陽?!埂抖膛陌阁@奇》卷二八:「李方哥見程朝奉要收拾起銀子,便呆著不開口,盡有些沉吟不舍之意?!?br />2.深思。漢。曹操短歌行〉:「但為君故,沉吟至今?!埂段饔斡洝返谝凰幕兀骸肝蚩章勓裕烈靼肷尾徽Z?!?br />3.低聲吟詠。唐。杜甫〈寒夜溪行舟中作〉詩:「沉吟登樓賦,中夜起三復?!?br />4.沉重。明。湯顯祖《牡丹亭》第二○出:「小姐病轉沈吟,待我扶他消遣?!?/div>
《國語辭典》:彷徨  拼音:páng huáng
1.徘徊不前?!段倪x。古詩十九首。明月何皎皎》:「出戶獨彷徨,愁思當告誰?!挂沧鳌概曰省?、「傍偟」、「徬徨」。
2.翱翔?!肚f子。逍遙游》:「彷徨乎無為其側,逍遙乎寢臥其下。」
《國語辭典》:徬徨  拼音:páng huáng
徘徊不前。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四:「崔生疑心有甚奸情事了,不勝忿怒,遂走出堂前,走來走去,正自徬徨?!挂沧鳌羔葆濉?。
《國語辭典》:不決(不決)  拼音:bù jué
不決定。如:「議而不決」。
分類:不決決定
《國語辭典》:趑趄  拼音:zī jū
想前進卻又不敢。晉。張載〈劍閣銘〉:「一人荷戟,萬夫趑趄?!固?。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〉:「足將進而趑趄,口將言而囁嚅?!?/div>
《漢語大詞典》:趑雎
亦作“ 趑趄 ”。亦作“ 趑趣 ”。亦作“趦趄”。 猶恣睢??裢?、兇暴;放縱肆擾。晉書·華譚傳:“ 蜀 人服化,無攜貳之心,而 吳 人趑雎,屢作妖寇?!?a class='poemCommentLink' target='_blank'>《魏書·崔楷傳》:“ 定州 逆虜,趑趣北界; 鄴下 兇燼,蠶噬腹心?!?span id="oyr2znr" class="book">《魏書·樂志》:“ 晉 氏失政,中原紛蕩。 劉 石 以一時姦雄,跋扈 魏 趙 ; 苻 姚 以部帥強豪,趦趄 關 輔 。”《隋書·高祖紀上》:“ 陳頊 因循偽業(yè),自擅 金陵 ,屢遣丑徒,趑趄 江 北。公指麾藩鎮(zhèn),無不摧殄?!?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·好知己惡及第:“ 隱 稟性趦趄, 沆 之門吏家僕靡不惡之?!?/div>
《漢語大詞典》:義心(義心)
(1).節(jié)義或道義之心。 南朝 宋 顏延之 《秋胡詩》:“南金豈不重,聊自意所輕。義心多苦調,密比金玉聲。” 前蜀 韋莊 《和薛先輩初秋寓懷》:“義心孤劍直,學海怒濤深?!?太平天囯 洪仁玕 《英杰歸真》:“今本軍師輔真圣主,得蒙上帝眷顧,以有當日之義心,乃有今日之義舉,無非為上帝基督爭體面,為上帝基督爭綱常也。”
(2).佛教語。因迷于事或迷于理而產生的疑惑不決之心。 唐 王維 《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》詩:“欲問義心義,遙知空病空?!?/div>
《國語辭典》:仲裁  拼音:zhòng cái
雙方發(fā)生爭執(zhí)時,將爭執(zhí)事項交與第三者或法院進行評斷裁決。如:「國際仲裁」、「法院仲裁」。
《國語辭典》:詭負葛藤(詭負葛藤)  拼音:guǐ fù gé téng
用詭計騙人財物,而致產生訴訟歷久不決?!读砍烧Z注解。刑部》:「詭負葛藤:以詭計騙負人之財物,以致興訟日久帶連不決也?!?/div>
《國語辭典》:腳踏兩條船(腳踏兩條船)  拼音:jiǎo tà liǎng tiáo chuán
1.雙腳各踏在一條船上。比喻人投機取巧,兩方討好。如:「做人要實在,不要腳踏兩條船,免得惹禍上身?!挂沧鳌改_踏兩來舡」。
2.心意不決、猶疑難定。如:「我現在是腳踏兩條船,不知如何是好。」
《國語辭典》:突突摸摸  拼音:tú tú mō mō
猶疑不決的樣子。《醒世姻緣傳》第四○回:「狄希陳也到屋里突突摸摸的,在他娘跟前轉?!?/div>
分類:猶疑不決
《國語辭典》:知者不惑  拼音:zhì zhě bù huò
聰慧的人能深入了解,凡事不會疑惑不決。語出《論語。子罕》:「知者不惑,仁者不憂,勇者不懼?!?/div>
《國語辭典》:虞芮之訟(虞芮之訟)  拼音:yú ruì zhī sòng
周初虞國與芮國因爭田而訴訟,連年不決,后受西伯仁風的感召,而停息了爭訟。見《史記。卷四。周本紀》。
《漢語大詞典》:撐舌
亦作“撐舌”。 張舌不下。形容懷疑不決。 明 方孝孺 《息耕亭記》:“披簡執(zhí)策,朱墨紛錯,遺言逸典,粲其盈目。涉其流則若有餘,探其源則若不足。撐舌剌口,疑端滿腹圣。哲遠矣,將何由質?”
《國語辭典》:摸棱兩可(摸棱兩可)  拼音:mó léng liǎng kě
比喻言語、意見或態(tài)度含糊不清。參見「摸棱兩可」條。
《國語辭典》:摸棱兩可(摸稜兩可)  拼音:mó léng liǎng kě
語本《舊唐書。卷九四。蘇味道傳》:「處事不欲決斷明白,若有錯誤,必貽咎譴,但摸棱以持兩端可矣?!贡扔饕庖?、態(tài)度或語言不明確、肯定。也作「摸棱兩可」、「模棱兩可」、「模棱兩可」。
《國語辭典》:模棱兩可(模棱兩可)  拼音:mó léng liǎng kě
比喻含糊、不明確的意見、態(tài)度或主張等。參見「摸棱兩可」條?!睹魇贰>矶鸢?。余珊傳》:「飾六藝以文奸言,假周官而奪漢政。堅白異同,模棱兩可?!?/div>
《國語辭典》:模棱兩可(模稜兩可)  拼音:mó léng liǎng kě
比喻含混、不明確的言語、意見或主張。參見「摸棱兩可」條。如:「小李不敢堅持自己的主張,因此不得不采模棱兩可,含混的說法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