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鍵詞:
收錄約1萬典故,50萬詞匯、2萬作家信息
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
為考慮容錯,系統(tǒng)已按“證 → 證證”轉換方式進行查詢。
《國語辭典》:照會(照會)  拼音:zhào huì
1.通知、知會?!度辶滞馐贰返谝痪呕兀骸缚锍诉f個眼色與他,那童生是照會定了的,使不歸號,悄悄站在黑影里?!?br />2.核對審察?!端问贰>砭湃?。河渠志三》:「訪聞先朝水官孫民先,元祐六年水官賈種民各有河議,乞取索照會?!?br />3.執(zhí)照、憑證。《恨?!返谄呋兀骸改氵@里有甚么貴重東西?要到那里去?你說了,兵頭給你照會,送你出境?!?br />4.察照知會。指外交部對外國使節(jié),或是各省長官對外國領事所遞交的一種外交文書。亦即一國政府將彼此相關的某一事件的意見通知另一國政府。也稱為「通牒」、「外交照會」。
《國語辭典》:憑信(憑信)  拼音:píng xìn
信賴、相信。北齊。顏之推《顏氏家訓。書證》:「吾嘗笑許純?nèi)?,不達文章之體,如此之流,不足憑信?!埂端问贰>砣?。宗澤傳》:「國家承平二百年,不識兵革,以敵國誕謾為可憑信,恬不置疑?!?/div>
《漢語大詞典》:印歷(印歷)
(1).“ 印紙歷子 ”的省稱。 宋 曾敏行 獨醒雜志卷七:“自舉兵至訖事,文移數(shù)篋,崎嶇兵火,毀失殆盡,僅存印歷?!?宋 周密 《癸辛雜識別集·劉漫塘》:“嘗大書其印歷,以示終身不起云。”
(2).泛指官府發(fā)的憑證。 明 沈德符 野獲編·戶部·救荒:“ 司馬光 《救荒疏》云:‘富室有蓄積者,官給印歷,聽其舉貸,量出利息,俟豐熟日,官為收索,示以必信,不可誑誘。’”
分類:官府憑證
《國語辭典》:把柄  拼音:bǎ bǐng
1.把手,器物的握把。民國。章太炎《新方言。釋器》:「詩小雅傳:『秉,把也?!还乓员鼮楸式裰^柄為『把柄』,或直言『把』?!?br />2.把持、掌握。元。武漢臣《老生兒》第三折:「如今那好家財,則教我那姐夫張良把柄?!?br />3.可作交涉或要挾的憑據(jù)?!都t樓夢》第二一回:「平兒仍拿了頭發(fā),笑道:『這是我一生的把柄了。好就好,不好就抖漏出這事來?!弧?br />4.證據(jù)、依據(jù)。《野叟曝言》第九九回:「我在赤身,已略得把柄,本擬與四大戶定議,即為剿除?!挂沧鳌赴捅恰?、「巴柄」、「巴避」、「巴壁」、「笆壁」、「把鼻」、「把臂」。
5.主意、方法?!妒c頭。卷四。瞿鳳奴情愆死蓋》:「心上思之又思,沒些把柄。」
《漢語大詞典》:信驗(信驗)
證據(jù);憑證。漢書·淮陽憲王劉欽傳:“ 博 常欲誑耀 淮陽王 ,即具記 房 諸所説災異及召見密語,持予 淮陽王 以為信驗?!?span id="tgenzaz" class="book">《續(xù)資治通鑒·宋高宗建炎二年》:“且賜以公憑,俟官軍渡 河 以為信驗,人令持數(shù)百本去?!?/div>
《漢語大詞典》:印券
指蓋有官印的憑證。元史·鐵木兒塔識傳:“細民糴於官倉,出印券,月給之者,其直三百文,謂之紅貼米?!?span id="xontrgu" class="book">《清史稿·食貨志一》:“凡民人赴 回疆 領地,皆官給印券,自齎以行。”
分類:官印憑證
《國語辭典》:憑驗(憑驗)  拼音:píng yàn
?憑證,用來證明事實的根據(jù)。《三國志平話?》?卷上:「先主大驚,問:『不曾借的軍來?』飛曰:『丞相道無憑驗,兄弟卻來取書。』」?
分類:憑證
《漢語大詞典》:券劑(券劑)
契據(jù);憑證。新唐書·李絳傳:“ 嶺南 之俗,鬻子為業(yè),可聽;非券劑取直者,如掠賣法,敕有司一切苛止?!?清 譚嗣同 《〈仁學〉自敘》:“何可不千一述之,為流涕哀號,強聒不舍,以速其沖決網(wǎng)羅,留作券劑耶!”
《國語辭典》:保結(保結)  拼音:bǎo jié
為保證他人身分或行為所立的文書?!肚鍟洹>戆怂?。處分例。官員文結》:「若督撫地方官,將假冒頂替者,不行查出,即出保結?!埂度辶滞馐贰返谒陌嘶兀骸高@鄧質夫的父親是王玉輝同案進學,鄧質夫進學又是王玉輝做保結,故此稱是老伯?!?/div>
《漢語大詞典》:執(zhí)憑(執(zhí)憑)
憑證;官府的證件。《水滸傳》第二二回:“太公既有執(zhí)憑,把將來我們看,抄去縣里回話。”
《漢語大詞典》:把憑(把憑)
憑證;證據(jù)。 郭沫若 《卷耳集·鄭風女曰雞鳴》:“我知道你是不會失信的,我把這荷包做把憑?!?高纓 《達吉和她的父親》:“ 沙馬 說:‘這怎么算把憑!’”
《國語辭典》:憑券(憑券)  拼音:píng quàn
作為依據(jù)的票券。如:「摸彩憑券」、「入場憑券」。
分類:憑證
《漢語大詞典》:令票
指通過關卡的憑證。 清 歸莊 《黃孝子傳》:“ 程 姓者,導孝子至前奏事,明日得令票遣去,孝子乃得復前。途中兵馬紛擁,爭前騐票,或擊破其手中蓋,自是不復能蔽雨。”
《國語辭典》:持節(jié)(持節(jié))  拼音:chí jié
1.古代使臣奉命出行,執(zhí)符節(jié)以為憑證,故稱出使為「持節(jié)」。如:「持節(jié)守志」。唐。韓愈 送殷員外序:「丞相其選宗室四品一人,持節(jié)往賜君長,告之朕意?!?br />2.固守節(jié)操。
《國語辭典》:擊節(jié)(擊節(jié))  拼音:jí jié
1.打拍子。又用于表示得意或贊賞之意?!度龂尽>砣?。蜀書。董劉馬陳董呂傳。馬良》:「此乃管弦之至,牙、曠之調(diào)也。雖非鐘期,敢不擊節(jié)?!固啤?a href='PoemIndex.aspx?author=18804' target='_blank'>白居易 〈琵琶行〉:「鈿頭云篦擊節(jié)碎,血色羅裙翻酒污。」
2.鼓勵節(jié)操。晉。袁宏三國名臣序贊〉:「后生擊節(jié),懦夫增氣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