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(guān)鍵詞:
收錄約1萬典故,50萬詞匯、2萬作家信息
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
檢索結(jié)果:全部 15詞典 2分類詞匯 13
《國語辭典》:土戲(土戲)  拼音:tǔ xì
指當(dāng)?shù)孛耖g所演出的地方戲。
《漢語大詞典》:侉戲(侉戲)
指異鄉(xiāng)的地方戲。 阿英 《閑話“西湖景”》:“群眾很喜愛西湖景。所以百本張牌子曲,有‘侉戲必得看,西湖景也要瞧’……的唱句?!?/div>
《國語辭典》:采茶(采茶)  拼音:cǎi chá
1.采摘茶葉。如:「小時候常在半山腰里幫著家人采茶,現(xiàn)在卻連茶園也難得見到?!?br />2.流行于江南各省的一種地方戲劇。參見「采茶戲」條。
《國語辭典》:大面  拼音:dà miàn
傳統(tǒng)戲劇角色中的凈角。多飾地位較高、舉止莊重的人。注重唱工。也稱為「大花臉」。
《國語辭典》:大戲(大戲)  拼音:dà xì
大型的戲劇。情節(jié)與角色都較為復(fù)雜、嚴(yán)整,異于雜耍小技。如:「這出大戲,不論情節(jié)與角色都十分豐富、精采。」
《國語辭典》:亂彈(亂彈)  拼音:luàn tán
1.清代中葉對當(dāng)時興起的各種地方戲曲的泛稱,寓有貶意。以多種樂器合奏,紛雜囂亂。劇詞和音樂通俗易解,受眾多人民的喜愛。清。李斗《揚(yáng)州畫舫錄。卷五。新城北錄下》:「兩淮鹽務(wù)例蓄花、雅兩部以備大戲。雅部即昆山腔;花部即京腔、秦腔、弋陽腔、梆子腔、羅羅腔、二簧調(diào),統(tǒng)謂之亂彈?!挂卜Q為「花部」。
2.梆子腔系統(tǒng)的戲曲。明至清初,陜西地方戲梆子腔(秦腔)因用彈拔樂器伴奏,而被稱為「亂彈」。清。劉獻(xiàn)廷《廣陽雜記》卷三:「秦優(yōu)新聲,有名亂彈者,其聲甚散而哀?!?br />3.臺灣北管戲職業(yè)戲班的俗稱。參見「北管戲」條。
《國語辭典》:龍虎斗(龍虎鬥)  拼音:lóng hǔ dòu
比喻兩雄相斗?;蛑竸菥车臓幎贰H纾骸高@次冠亞軍爭霸,勢必有場精彩絕倫的龍虎斗。」
《漢語大詞典》:杭?。ê紕。?/div>
地方戲名。舊名“武林班”。此劇系由 杭州 等地曲藝發(fā)展而成,流行于 浙江省 杭嘉湖 一帶。
《國語辭典》:花鼓戲(花鼓戲)  拼音:huā gǔ xì
流行于安徽、江蘇、浙江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山東、山西、陜西、甘肅等省的民間雜藝。由民間歌舞發(fā)展而來,通常為男女二人,一人執(zhí)鑼,一人背鼓,邊歌邊舞。由于流行地區(qū)及表演形式的差別,有各種花鼓。也稱為「花鼓」。
《國語辭典》:茶燈(茶燈)  拼音:chá dēng
流行于云、貴、川、湘等省的地方戲。參見「花燈戲」條。
《國語辭典》:拉魂腔  拼音:lā hún qiāng
一種地方戲劇的唱腔。二百年前由流行于江蘇北部海州一帶的太平歌、獵戶腔發(fā)展而成。因女腔多在句末尾音用假聲作七度向高音翻轉(zhuǎn),而有拉后腔、拉呼腔之稱,后再訛傳為拉魂腔。曲調(diào)婉轉(zhuǎn)動聽,唱腔為板腔體。主要伴奏樂器為板弦、二胡、大胡、笛子、哨吶和打擊樂器等。其后流傳各地演變?yōu)殂糁輵?、淮海戲、柳琴戲。此三劇的傳統(tǒng)劇目和主要唱腔都相同,演唱方式也相似。
《國語辭典》:相褒戲(相褒戲)  拼音:xiāng bāo xì
一種臺灣地方戲。原由客家山歌發(fā)展出來,后來部分亦用閩南語表演。劇情簡單,專重對唱,屬于即興性的小戲。
《國語辭典》:花燈戲(花燈戲)  拼音:huā dēng xì
流行于云、貴、川、湘等省的地方戲。一般無故事情節(jié),無固定角色,音樂結(jié)構(gòu)短小,節(jié)奏鮮明,曲調(diào)流暢,是由民間玩?;舻母栉璋l(fā)展而成。也稱為「花燈」、「茶燈」。